【人大70年】谱良法之策、促善治之为、务发展之实——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综述

作者:彭向军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 来源:

今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即日起,“湘西人大”网站将开设“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专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回顾党领导人民探索建立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光辉历程,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优势、功效,讲好湘西人大故事、民主故事、法治故事,全面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湘西的生动实践。



沿着时间的脉络,翻阅州人大及其常委会13800多个日夜的立法工作记录,与百姓生活、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息息相关的内容,以立法形式写入了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等36部法规,为我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法治动能。


在建设现代化新湘西中彰显担当,

唱好民族立法、地方立法“协奏曲”


1986年7月27日湖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高票通过州人大制定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标志着民族立法工作的起航;2016年州人大常委会制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开启地方立法新篇章。自此湘西州人大立法进入了“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双立法权时代。

2023年2月20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飞一行来州调研立法促进乡村振兴工作。

履行立法职责,践行初心使命
获得立法权以来,湘西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共制定自治条例1部、单行条例23部,地方性法规12部。其中7部法规因客观条件变化而废止,现行有效法规29部。逐渐形成以自治条例为核心,涉及湘西民生保障、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湘西特色地方法规序列,为实现良法善治提供了基本遵循。
“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了”。2015年7月4日,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德国波恩传到湘西时,湘西200多万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是湘西民族立法助力地方发展的一个缩影,2013年州人大根据老司城遗址保护的现状,为强化遗址保护和助力老司城申遗,制定了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紧跟发展脚步,立法与时俱进
2002年龙山县里耶古城考古发掘,出土秦简3.7万枚,时称秦代考古惊世发现。州人大及时制定里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2004年猛洞河风景区被国务院列入全国2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州人大及时制定猛洞河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2022年湘西全域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同年州人大常委会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获得立法权以来,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紧跟发展的步伐,实现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在服务现代化新湘西建设中彰显作为,

唱好高质量发展“主题曲”


高质量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立法。良好生态环境、独有的民俗风情是湘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法治是规范、推动高质量发展、护航民生最有力的武器。

2024年4月25日,湘西州人大地方立法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会议在吉首召开。

生态是发展的基础,走好生态保护“最先一公里”
“清澈的河水,一群群的鱼儿来回游动,我都肉眼可见。水不臭了,岸上也绿了。”家住古丈县栖凤湖边的居民说道。2005年州人大环境保护条例的制定,为湘西州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推动湘西的水更清山更绿。
绿色发展和法治保护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始终相伴而行。为保护湘西最美生态“底色”,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小溪、白云山、高望界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实现了湘西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法全覆盖。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用好法治护航乡村振兴“金钥匙”
在全省率先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先后制定浦市、边城、凤凰等三个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条例,加上正在制定的芙蓉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将实现全州历史文化名镇立法保护全覆盖。
如今走进凤凰县竹山村、保靖县夯沙村、永顺县老司城,在法治护航下,传统村落、古城古镇的保护及旅游发展,不仅留住乡情、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更激发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答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试卷”
 始终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在全省率先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积极践行“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在全省率先制定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和管理条例;推进文明、幸福新湘西建设,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若干规定、农村村民住房建设若干规定;助力解决城区群众饮用水问题,制定吉首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在保障现代化新湘西建设中彰显创新,

唱好引领发展“新歌曲”


新时代、新征程,各领域立法需求多、立法要求高。在确保立法质量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和丰富立法方式,稳步推进多领域立法工作,以多种立法方式助力现代化新湘西的建设。

2024年8月16日,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凌频出席在龙山县召开的湘鄂两省四县贯彻落实《酉水河保护条例》人大监督联席会第二次会议。
以首创性立法为点,创新方式引领发展
民族立法变通权首次运用。2009年制定的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为湘西本土的土家医药苗医药从业者开辟了一条取得合法身份的途径,开创全国先河,近千名民族医通过考核执证合法上岗,推动了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和发展。
跨行政区域协作立法先河。2017年州人大与湖北省恩施州协同制定的酉水河保护条例,开创了湖南省跨行政区域协作立法先河,为湖南省立法实践探索了新模式,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充分肯定。条例生效后,酉水河上下游、左右两岸的湖北省宣恩、来凤县、湖南省龙山、保靖等四县人大常委会按照“成果共享、责任同担,流域共管、监督同向”定期召开联席会,实现协同监督,推动政府协同执法。
首次生物多样性立法探索。2020年制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全国设区的市(州)率先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立法保护的实践路径,有力助推湘西“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生物科研基因库”的保护工作,该法规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以“小快灵”立法为面,创新方式护航发展

2022年7月6日,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君到保靖县调研古茶树资源保护立法工作。

2024年1月,保靖黄金茶古茶树资源保护若干规定被湖南省人大常委会评为全省优秀“小快灵”立法案例。这是州人大常委会“小快灵”立法的一次生动实践。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以立法题目小、条文少、措施实,做到小而明亮、快而温暖、灵而高效。仅用7个条文有力推进保靖黄金茶古茶树资源和品牌的保护。2023年11月6日龙山县委政法委“抓三级定三责”联动解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州人大常委会结合该工作经验制定全文仅有13条的平安建设条例,让经验法治化,推进湘西基层治理。
立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初衷和力量源于人民真诚的信仰。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以“法律运用实际效果”为目标,持续推进立法工作,不断提升全州人民的法治意识和素养,让人大立法更加深入人心,厚植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