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70周年】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钟林 龙昌舜 段周弥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5日 来源:团结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户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农业科技推广任务很重,必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我州作为“老少边山库”区,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依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为促进我州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效
(一)抓好法治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意识得到增强。
我州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将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等纳入普法工作重点,加大了学习宣传力度。同时,依托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对农业技术推广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去年以来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法律培训100余期,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
(二)突出特色重点,农业技术推广质效得到提高。
专项投入支持。2021年以来,争取国、省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96项,资金2035万元;州本级资金立项支持52项,资金723万元。突出重点技术。制定了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推广方案(种植业),主推技术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改善基础条件。实施水土保持项目63个,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注重科技示范。建设州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选派千余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与州内228个示范企业、953家专业合作社、1548个行政村开展技术合作与服务,遴选409户技术能力较强、帮扶意愿较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作示范。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圃,育成新品种1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项,7个茶树新品种保护权被受理。建成油桐国家林木种子资源库1080亩。提升机械化水平。2023年底,全州农机保有量为29.42万台套,总动力200.89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5.67%,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39.18%,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0.07%。
(三)着力能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得到加强。
及时补员。公开遴选县乡两级技术指导员197人,采取技术指导员联系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形式,实行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公开特聘农技员21人。加强培训。近两年来177人参与省级培训,490人参与县级培训,内容涉及粮油作物、蔬菜、水果栽培及“互联网+农技推广”等。定向培养。招录省级农技特岗生26人。项目带动。2023年,围绕茶叶、水稻、柑橘、玉米、猕猴桃等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基地8个,发布主推技术17项,获得基层农技推广补助495万元。
二、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州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宣传不够深入。少数涉农单位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定职责不太清楚,履职不到位。部分乡镇负责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精力投入有限,一些基层干部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不了解,少部分农民群众对推广农业技术缺乏自觉性。
(二)队伍建设不够稳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没有理顺,条块联系指导脱节,有编无人,或在编不在岗。农技岗位人员总量不足,非专业人数占比较高。部分乡镇农技服务人员的政策性待遇难以到位或到位不及时。农业学科创新团队领军人物、科研骨干少,特别是精通农产品加工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人才缺乏。
(三)推广经费难以保障。我州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量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导致科研基地规模小而散、科研基础建设明显滞后。
(四)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在市场化投入、社会化参与方面还不够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科研与生产衔接不紧,新成果转化应用不多。已有的一些奖项和专利授权,实际转化运用不足。
三、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意识。创新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农业技术推广意识;突出重点,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级涉农领域干部的宣传,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法治理念,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自觉性。
(二)进一步重视队伍建设,夯实农业技术推广基础。深化改革,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机构、职能、人员到位。提升素质,继续开展农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强化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保障,落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各项政策待遇,对成绩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职称、晋级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三)进一步保障资金投入,激发农业技术推广活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实验室等科研设施建设。落实农业优先发展战略,重视对农技推广的财政性投入,支持农业新技术研发、新成果示范应用、人员培训,支持农机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等,并把涉农实验室运行经费常态化纳入财政预算。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四)进一步开展技术合作,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引导支持高校、企业、院所、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涉农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重点发挥好州农科院在农技推广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快现有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推广、农户三方受益。

(五)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益。要加强水利、能源、温棚、冷链、网络、轨道运输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便捷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适宜山区的小型农机研发推广,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应用。重点围绕茶叶、柑橘、百合等支柱产业,实施“宜机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