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70周年】关注“基层小事” 解决民生大事——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助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缩影

作者:李银慧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7日 来源: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为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湘西州人大”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回顾党领导人民探索建立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光辉历程,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优势、功效,讲好湘西人大故事、民主故事、法治故事,全面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湘西的生动实践。



“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

系列报道七

关注“基层小事”  解决民生大事
——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助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缩影


“医务室东边的屋顶那么大一块漏水痕迹,漏多久了?”

“大概一年多了,还没有来得及维修呢。”

“你这药架上的药只有30种,没有达到40种的要求哩。”

“用了一些药品,正准备补充的。”

这是州人大调研组的同志现场与一名村医的问答。州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调研,走进乡村卫生室,实地察看医务室的建设、“五室”状况、药品保障等情况,了解群众就医困难,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受到群众的欢迎。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近几年来,州人大机关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积极回应百姓关切,聚焦教育事业、文化湘西建设、健康湘西建设开展立法、监督、调研等工作,着力在关注“基层小事”、解决民生大事上下功夫,为推进湘西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的智慧和力量。


听“民声”,让教育更具温度



“你家小孩上幼儿园有什么困难吗?”

“主要是上公办园难、上优质民办园贵。”

这是人大干部在幼儿园调研时与幼儿家长的问答。

“目前,基础教育存在什么困难?”

“主要是上好学难、城镇大班问题没有消除。”

这是人大干部在基层召开座谈会时听到的反映。

“县市职业教育存在哪些不足?”

“主要是产教融合难以走深走实、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不能有效对接企业用人需求等。”

这是人大干部到县市职业学校了解的情况。

2021年以来,州人大常委会聚焦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安排调研组先后到多家幼儿园实地考察,走访部分家长,了解群众的诉求。针对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等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截至2023年底,已实现每个乡镇至少一所公办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普惠性幼儿园54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50所(不含教学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97所,普惠性幼儿园幼儿数占比87.70%。基本形成以公办、普惠为主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聚焦群众关注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州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了州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全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报告,安排州人大教科文卫委联合州教体局、州人社局、州编办等,赴古丈、永顺、保靖、泸溪、吉首实地调研15所城乡学校,倾听部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反映,向全州341名州人大代表发放“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征求意见表”。针对教育教学发展环境不优、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短缺、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意见建议,推进了有关问题的解决。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深入古丈、花垣、龙山等县市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了解情况,走访老师、家长和学生,发现办学条件存在短板、校园安全仍需加强、部分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899个、56人以上大班额2114个。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26%,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8.6%,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由2022年1.30缩减为1.2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22年的10.7年增长为10.8年,教育普及程度稳步提升。

聚焦全州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深入吉首、泸溪、凤凰等县市,查看11多所职业学校,并召开座谈会,走访老师和学生,发现职业教育存在发展职业教育观念滞后、产教融合难以走深走实、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不能有效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在校生不够稳定等问题,并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馈,推进有关问题解决,湘西州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立良法,让文化“活态传承”



有代表反映:“湘西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传承和发展中仍然存在不足和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条规来规范和解决。”

州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以人大之力助力文化湘西建设,特别是注重发挥立法职能作用,为湘西州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率先建成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出台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创非遗法制化保护的先河,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完成2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建成云上非遗展示馆,畅通非遗文创及衍生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一网一馆一商城”。2024年7月,依据上位法和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开展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为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州人大常委会分别出台了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里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浦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边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等,推进了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文物保护利用的“湘西模式”,走出了非遗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的“湘西路子”。

州人大常委会着眼文化传承和保护,开展湘西州苗疆边墙保护和申遗工作调研,印发苗疆边墙保护管理办法、保护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公布30处苗疆边墙遗存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确定200个苗疆边墙遗存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和数据库,提出了加强湘西苗疆边墙保护、加大申遗措施的意见建议。开展里耶秦简及溪州铜柱等重点文物保护情况调研,提出了加强重点文物保护的规划编制、加强重点文物研究利用和保护、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等意见建议。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州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积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以“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主题,以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宣传展示为龙头,开展《文物法》《非遗法》等法律法规宣讲和戏剧汇演、现场竞技等活动。以“振兴传统工艺,助推精准扶贫”主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文物讲解大赛、苗绣大赛、文化遗产知识展板与咨询服务等活动。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和展示展演,演绎文化“活态传承”的湘西模式。


强监督,让健康惠及人民



州县卫健部门曾经反映:县域住院率、基层就诊率还有一定差距,养老和托育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湘西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不足等。为了推进这些问题解决,州人大常委会持续发力,强化监督,着力让健康惠及人民群众。

在助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州人大常委会邀请部分州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实地察看州人民医院、州民族中医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实地了解情况,针对医药卫生领域“三医”联动不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实施困难、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统筹着力推进“三医”联动,进一步优化配置切实健全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探索创新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着力抓好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等建议。

组织开展全州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监督。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古丈县断龙山镇米多村、猛虎洲村、尚家村卫生室,红石林镇卫生院及红石林镇马达坪村、红石林村卫生室,默戎镇中心卫生院及龙鼻嘴村、牛角山村卫生室实地查看,了解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促进了乡村医疗卫生有关问题解决。目前全州105个建制乡镇卫生院共配备全科医生245人,1549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合格乡村医生,实现乡镇卫生院2名全科医生、卫生室1名合格村医“全覆盖”。完成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修缮了4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修缮面积2.6万平方米;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41个、专病专科15个,全州1480家行政村卫生室全面开通门诊统筹报销,方便群众就医。

组织开展湘西州道地中药材产业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先后赴花垣县、龙山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实地查看药材种植基地及中药材加工车间情况,召开了产业链单位座谈会,了解湘西州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分析现阶段我州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州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州委、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为推进我州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人大的智慧和力量。

关注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督促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围绕传染病联防联控体系、防治能力、防治队伍等重点环节,深入龙山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州中心血站、州疾控中心等卫生医疗机构实地查看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传染病防治力度不够,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与日益繁重的防治任务不相适应及传染病防治队伍建设和保障力度比较薄弱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湘西州初步建成覆盖州、县、乡三级传染病监测网络体系,8县市均配置疫苗专用冷链车。已建成全民智慧健康信息平台。17家二级以上医院、5家妇幼保健院和2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智慧健康信息平台,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健康湘西”微信公众号实现了预约诊疗、诊间支付、检查检验报告单查询和健康档案调阅等便民惠民服务,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看病就医“一号通办”、健康信息“一网共享”,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服务。